行业资讯|看国家部委总结2024,探究2025声学发展方向

2025-05-09

小编寄语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近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《民“声”大事:2024年噪声治理成效看这里》一文,从政策、技术、社会等多维度总结了2024年中国在噪声污染治理领域取得的进展。


此文对2025中国建筑声学行业影响深远,小编为大家总结提炼要点,帮助大家一起在声学领域进步。


在文章最后小编为大家总结了2025声学行业的发展方向,请大家耐心阅读哦~


声学行业的2024


01

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

达标率持续提升:2024年,全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达95.8%(较2020年提升1.2%),夜间达标率达88.2%(较2020年提升8.1%),表明噪声治理在昼夜不同场景均取得实效。


监测能力升级: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4005个自动监测点位,实现从手工监测向自动化、实时化监测的转变,数据精准性和时效性显著提升。


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
02

重点领域治理突破

工业噪声:17.7万家工业企业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,通过技术规范约束噪声排放。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建筑施工噪声:发布《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》,推动建筑工地采用降噪设备。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交通噪声:针对机场和铁路噪声,制定《民用运输机场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》,推广“静音车厢”至92列列车。


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03

制度创新与协同治理

法律与职责明确化:《噪声污染防治法》在地方层面逐步细化,全国281个地级市明确部门职责分工,解决监管盲区问题。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跨部门协作:联合13个部门发布《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(2024)》,强化多领域共治,如工信部、住建部协同推广低噪声设备。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标准体系完善:出台《建筑施工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范》等多项标准,推动噪声监管规范化。例如,工业企业需按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》管理噪声排放。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基层治理与民生工程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01

“宁静小区”建设


全国建成2132个宁静小区,通过降噪设施(如隔音屏障)、社区管理(如定向音响控制广场舞音量)等方式,解决居民“家门口”的噪声问题。典型案例包括深圳采用超声波定向技术降低广场舞噪音。



02

投诉案件高效处理

开展“千件万户”案件调度,2024年部级层面解决51件重点案件(受益群众约3万人),省级层面处理1500多件(受益约50万人),形成国家—省—市—区县四级联动机制。
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技术应用与试点探索

01

噪声地图与智能平台

在苏州、呼和浩特等试点城市部署300余套噪声监测设备,开发三维可视化平台,实现噪声分布实时展示,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持。
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02

城市噪声评估试点

深圳、成都通过综合治理评估,探索出“问题诊断—精细管理—机制创新”的治理路径,为全国提供示范。

挑战与未来方向

01

监测能力短板

截至2023年,自动监测点位仅占全国监测点的8.7%,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,需进一步推广。

02

法规细化不足

仅少数地区(如贵州、重庆)出台专门噪声防治条例,多数地区仍依赖其他法规间接约束噪声行为。


03

公众参与强化

需构建政府主导、企业自律、公众监督的共治体系,例如推广“宁静中国·我在行动”等宣传平台。

基于此2025声学行业如何发展

小编阅读数份报告为大家做了以下几点总结:


01

技术创新驱动:智能化与跨领域融合


人工智能与声学技术深度结合:通过人工智能(如深度学习、语音识别)优化声学设备的性能,例如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精准度提升、医疗设备中的声学信号分析等。


AI技术将推动声学器件向更智能、自适应方向发展,例如环境噪音自动消除耳机智能降噪系统等。


应用场景扩展:智能家居、智能汽车、医疗诊断等领域需求激增,如车载语音助手、超声医疗设备等。


5G与物联网技术赋能:5G网络的高速率和低延迟特性将推动声学设备在远程控制、实时数据传输中的应用,例如远程声学监测系统、工业设备声学诊断等。


物联网则促进声学传感器网络的建设,支持智慧城市噪声监测。


02

绿色环保与材料创新


环保型声学材料研发:针对建筑、交通等领域噪声问题,开发可降解、低能耗的环保材料(如植物纤维吸音板),替代传统高污染材料。建筑声学装饰市场将因绿色建筑政策推动快速增长。


性能提升:新型复合材料和多孔材料的吸音效率可达95%以上,应用于剧院、机场等场景。


噪声污染治理技术升级: 结合声学监测仪器与大数据分析,实现城市噪声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。例如,智能噪声地图在苏州等试点城市的应用,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。


03

消费电子与新兴市场拉动需求


智能终端设备需求持续增长:   智能手机、智能音箱、无线耳机仍是声学器件的主要应用领域,尤其高端产品对音质和降噪功能的要求提升。


2025年中国声学器件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元,其中智能手机占比超50%。


新兴产品驱动:智能穿戴设备(如AR/VR耳机)、车载声学系统等成为新增长点


汽车电子与医疗领域突破: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车载声学系统升级(如主动降噪、语音交互);医疗领域对超声诊断设备、助听器的需求扩大,声学技术向高精度、微型化发展。


04

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优化

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


国家战略与政策扶持


声学行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政府通过专项资金、税收优惠鼓励研发投入。例如,《噪声污染防治法》细化地方执行标准推动工业企业降噪改造


产业链整合与国际竞争力提升


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抢占高端市场,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。同时,声学计量仪器、核心零部件等上游产业链加速国产化。


来源:CAAF声博会


分享